近日,發生在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西溝鄉東坡村的一幕讓不少網友淚目。
駐村1600多天的第一書記武正輝要走了,鄉親們聽說后紛紛趕來送他。
白發蒼蒼的老人們抹著淚挽留:“武書記,我們離不開你。”
武正輝哽咽難言:“我肯定經常回來。”“你們有事了一定要給我打電話。”
武正輝原本是長治市農機局研究所的一名工程師,2016年下派到東坡村任第一書記。
從第一天起,他就把自己當成了東坡村人。
“群眾是很講感情的,你到人家家里不吃飯不喝水干講政策,人家把你當外人,你吃了飯,才把你當自己人。”
要留飯錢群眾不要,武正輝就買雞蛋買掛面再送過去。
一來二去,武正輝很快和群眾“打成一片”。
位于太行山深處的東坡村有種中藥材的傳統。
過去種柴胡,都是“三把土一把種子”,人累,效率低,種子還容易撒不均勻。
武正輝發揮自己熟悉農機知識的專長,用羽毛球筒和鐵絲、木棍做出一個柴胡播種機,頓時讓播種效率提高了50%。
這個“小發明”還在省市競賽上多次獲獎。
村民們的愁苦總在武正輝心頭。
每每群眾有困難、期盼,他總要記在本上,想辦法解決。
四年多的時間,他記了十幾個筆記本。
請專家、引農機、搞試驗田、找客戶、發展電商……
武正輝住在村,更干在村。
幾年時間里,東坡村從貧困村變成富裕村,
人均純收入從7300元增加至11500元。
2018年東坡村整村脫貧,武正輝仍然選擇留下來。
他說,我舍不得這里。
在鞏固脫貧攻堅、推進鄉村振興的道路上,無數駐村干部們把青春、熱情和才華付諸鄉村的土地,
他們的付出也贏得了群眾的信任。
一場場動人的離別,是他們胸前最美的勛章。
記者:馬志異、馬曉媛、孫兵兵(報道員)
編輯:高穎
新華社音視頻部制作